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泸州市供气安装工程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2:06:14  浏览:872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泸州市供气安装工程管理办法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泸州市供气安装工程管理办法

泸州市人民政府令第65号


《泸州市供气安装工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4月13日经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刘国强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一日





泸州市供气安装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促进供气安装工程的市场竞争,规范安装市场秩序,保证安装工程质量,保护供用气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投融资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泸州市境内除供气企业内部安装工程以外的新增供气安装工程。

第三条 从事供气安装工程设计的单位,必须具有国家认定的设计资质证书和GB1级《压力管道设计资格证书》。从事供气安装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具有国家认定的施工资质证书和 GB1级《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书》。禁止以个人名义从事供气安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第四条 用户申请新装用气、临时用气、增加用气容量、变更用气类别和终止用气,必须先到当地供气企业办理手续,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或结算费用。

第五条 供气安装工程在办理完规定的用气报装手续后,由业主通过招标或自行选择符合第三条规定条件的设计、施工单位及选购合格的材料、设备(计量仪表和楼幢调压装置除外)。 

第六条 供气安装工程设计完成后,由设计单位提交供气企业进行设计审核。如设计审核中出现争议,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设计审核合格并取得同意施工的通知书后,方可进行施工。

第七条 供气安装工程施工完毕后,由供气企业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由业主组织竣工验收。如检验中出现争议,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协调。经竣工验收合格的供气安装工程 ,与供气企业签定供气合同后予以供气。

第八条 供气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供气企业必须对隐蔽工程实施监督。施工单位应当提供有关技术资料,并适时提请供气企业进行中间检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隐蔽工程实施监督。

第九条 供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是经国家鉴定和推广的合格产品,燃气器具应当经省人民政府燃气行业主管部门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气源适配性检测,符合销售地燃气使用要求的,列入《四川省燃气器具销售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凡是无资质、无证或超越资质、证书等级进行设计、施工,违反设计图纸的规定施工,采用不合格产品施工的供气安装工程,供气企业有权拒绝供气。情节严重的,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查处。

第十条 凡因设计、施工、采用不合格的燃气材料及设备等原因,给用户造成损失的,由责任方赔偿其经济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凡用户不按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设计、施工,或不按批准的设计图纸施工,或 采用不合格的燃气材料及设备,造成经济损失的,由用户自行负责。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它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 供气安装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编制工程预算,经与用户签定合同后实施。施工完成后,应当按合同规定进行工程决算。

第十三条 为保证安全平稳供气,供气安装工程使用的计量仪表和楼幢调压装置,由供气企业提供并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在安装前强制首检。

第十四条 供气安装工程(包括燃气热水器和灶具)按照国家规定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在保修期内“谁安装(销售)、谁负责”。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自施行之日起3年内有效。2001年3月9日《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供气安装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泸市府发〔2001〕32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通信用邮资票品管理规定

邮电部


通信用邮资票品管理规定
1995年12月20日,邮电部

为加强通信用邮资票品管理,规范业务处理和监督检查工作,部决定对通信领域使用的邮资票品实行封闭管理,即: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下称省局),省局对地市邮电局,地市邮电局对所属分支机构,实行逐级的库存定额管理和邮资票品进销存及财务对帐管理。
一、部对各省局通信用邮资票品的库存定额管理
(一)邮政通信用邮资票品应包括普通邮票、纪特邮票、小型张(小全张)邮资邮简和各类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国际回信券等。
本规定纳入库存定额管理和票品进销存及财务对帐管理的是:普通邮票、普通邮资信封、普通邮资明信片、各种纪念、特种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国际回信券及发往通信领域的纪特零枚邮票。
(二)通信用邮资票品库存定额,为库存最高限额,由该省局平均每季销售量和常备周转库存量两部分构成。常备周转库存量为该省平均一个季度的销售量,个别边远省可适当放宽到一个半季度的常备库存量。库存定额用金额表示。
(三)部邮政总局根据各省局上半年度贴票收入和库存情况,核定次年度各省局库存定额及次年度申请计划。库存定额核定后,各省局对通信用邮资票品需求,实行差额请领。凡邮政总局主动下发的通信用纪特零枚邮票,邮政总局将在审批各省季度请领计划时作同面值等量冲减。
(四)凡规定纳入定额管理的邮资票品的下发,须开列正式通信用邮资票品发票单照。
(五)各省局库存定额变更申请及次年度通信用邮资票品申请计划单,应在本年度9月30日前报邮政总局集邮管理处。
二、对各省局通信用邮资票品对帐工作
(一)邮政总局建立各省局通信用邮资票品分户帐,并据此每季与各省局实行票品进销存对帐。
对帐公式为:A=B+C-D-E
其中A:本季库存票品总值
B:上季库存票品总值
C:本季收到票品总值
D:本期下发票品总值
E:本期注销、向上级部门退缴票品总值
(二)邮政总局根据各省局每季汇总贴票收入与省局同期通信用邮资票品库存情况对帐。
对帐公式为:G=H+I-J-K
其中G:本季汇总贴票收入总值
H:上季票品结存总值
I:本季收到票品总值
J:本季票品结存总值
K:本季注销、向上级部门退缴票品总值
(三)票品进销存对帐、汇总贴票收入与同期票品销售收入对帐的统一要求为:
1.各省局以实际收到邮资票品的日期为准,凡跨季在途票品均纳入次期统计。
2.库存定额核定后,因邮政总局每季发至各省局邮资票品以包为批量单位,其总金额与省局上期贴票收入所发生的正负差额,应与省内邮资票品库存增减金额相符。
3.省局须正常注销(销毁)的邮资票品及因人力不可抗拒原因损失的邮资票品,均须经总局批准后方可正式注销或销毁。
4.凡因遗失造成的邮资票品损失,应由责任人负责赔偿,不能作注销处理。
(四)邮政总局对各省局通信用邮资票品管理情况每年做一次定期对帐抽查。
三、省局对省内通信用邮资票品的管理
省局对省内地市局通信用邮资票品库存定额管理,应按部对省局库存定额管理办法实行。
实行库存定额管理后,省局应在其定额内,按季向邮政总局实行差额请领,并在《通信用邮资票品季报表及请领单》内填报,于季末十日内报邮政总局集邮管理处。如遇特殊情况需追加票品,省局可以传真说明情况(随后发正式文),邮政总局将及时下发。
省局票品管理部门应建立各下属局的分户帐,每季以下属局的邮资票品进销存对帐及汇总贴票收入与同期票品销售收入的财务对帐,按邮政总局对省局票品进销存及财务对帐,按邮政总局对省局票品进销存及财务对帐办法实行。
四、通信用邮资票品调转销售管理
通信用邮资票品须转本局集邮业务部门销售的,应按面值或售价向集邮业务部门收款,并记本局贴票收入。集邮业务部门销售通信领域转来的邮资票品不记集邮业务收入。
集邮业务部门的邮资票品转邮政窗口销售的,记本局集邮收入,不记贴票收入。
五、城乡委代办点销通信用邮资票品管理
建立健全通信用邮资票品委办代办的审批手续及销售业务档案,对每个点的领取邮票日期、品种、面值和手续费等项目做详细记录。
委代办点销售邮票一律实行费用自筹代垫。手续费按销售邮票面值的5%支付,并在通信企业内部会计报会邮02附有2(2)即“收支差额明细表”内“业务费”项目内增设“其中:邮资票品代办手续费”项目中列支。
六、超过邮政窗口出售期的纪特邮票和不适应邮政资费的邮资票品管理
省以下各级邮电企业通信用邮资票品库存中,凡已超过邮政窗口销售期的纪特邮票和已不适应邮件贴票使用的邮票(指两枚邮票不能拼成一个现行资费单位的邮票)以及此类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等,如本局或其它集邮业务部门需要,可按面值、售价出售,记入记贴票收入,余下部分按退缴手续,逐级退至省局票库。
省局票库对省内各局退缴的邮资票品应全部清点,单列退缴帐目登记,票品封存待销毁处理。对省局票库内上述票品亦应在注销后转省内票品退缴帐。省局票库要销毁的邮资票品应报邮政总局批准,经批准后,销毁票品须在省局财务、审计部门会同核查后,共同监督销毁。邮政总局可随时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
七、通信用邮资票品禁止自行调拨
通信用邮资票品禁止省际、省内各局间自行调剂,如确需调配使用的,省际间须经邮政总局批准,省内间须经省局主管部门批准,并均在批准单位办理退缴、核发手续。
八、统一通信用邮资票品季报表及请领单式
为加强逐级对帐工作,便于管理和监督检查,全国地市以上的局统一使用《通信用邮资票品季报表及请领单》省局应在季末十日内,一式两份报邮政总局集邮管理处。
九、凡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
(一)凡未按规定日期向部邮政总局报批本省《通信用邮资票品管理制度》的省局以及未在1996年4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的省局,部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省局相关领导的管理责任。
(二)凡未按期向邮政总局上报《通信用邮资票品年度请领计划》、《通信用邮资票品进销存统计报表及请领单》的省局,除限期改正补报外,省局应记票库负责人生产质量事故,部将在全国通报。
(三)凡瞒报本省通信用邮资票品损失千元以上的责任者,应予以行政记过处分并予以损失金额的50%以上经济处罚。
十、各省局根据此规定,结合本省情况制定本省局《通信用邮资票品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并于1996年2月底前报送邮政总局批准。
十一、本规定由邮政总局负责解释。
十二、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论民事行政公诉的范围

  王景琦

  民事行政公诉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之一。检察机关就某些案件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是各国比较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的法律对此均有规定。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公诉案件的范围这一基本问题,一些国家或在实体法中直接规定检察官可以提起诉讼的事项,或在程序法中规定检察官提起诉讼的情形,但确定的范围不尽相同。

  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公诉不同于公民、法人的起诉,应当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否则难免影响公民自主行使权利,破坏行政权的有效行使。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公诉权,应当仅限于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

  一、侵害国家经济利益的案件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自改革开放以来,侵害国家资产利益的行为日益猖獗,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将国家资产低价出售甚至无偿转让等。为保护国家资产,国家专门成立了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有关机构和人员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责。但对侵害国家资产的违法行为,法律并未授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其他组织或个人以诉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他行政机关只能对行为人予以行政处理,而不能追究侵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致使违法者有恃无恐,侵害行为难以得到遏制。因此,应当授权检察机关对此类行为提起民事公诉,启动诉讼程序,通过法院的审理活动追究侵害行为人的责任,以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保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公害案件

  公害案件就是直接造成不特定的大多数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环境污染事件。一方面,作为受害者个人,追究公害制造者的责任决非易事。受害人须证明公害行为的违法性以及发生者的故意或过失、确定公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由于公害具有的潜伏性、损害后果的复杂性以及侵害主体的多样性,受害人很难举证侵害人以及侵害行为,对受害人来说,通过诉讼途径主张权利往往是很不经济的,加之公害案件的受害人一般较多,因此常常无人起诉。另一方面,我国法律对公害案件起诉资格的规定亦并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据此,只有人身或财产权益直接受到公害侵害的人或组织,才能提起公害诉讼,而实际上,公害的受害人所遭到的侵害大多是间接的和无形的。那么,在公害制造者的行为经过有关政府机关许可的情况下,如果行政机关违法行政、滥用许可权,受害人能否对其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受案范围的原告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即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非行政机关的当事人。在某一环境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批准在某地建设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该具体行政行为并未侵害管理相对人的权益,却对附近的居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公益造成了侵害,由于受害人不是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自然也就不具备起诉的资格。截止目前,法律、法规尚未将这种可能造成公害案件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起诉资格授予任何公民或者法人。

  因此,在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通过诉讼途径获得司法救济时,检察机关对公害案件的提起公诉,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后果进行补救的有效途径。检察机关既可对公害制造者提起民事公诉,也可对行政机关越权批准、许可实施破坏公益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公诉。

  三、反垄断案件

  垄断不仅侵害合法经营者的利益,而且损害消费者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应当建立国家起诉制度,由作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检察机关对上述垄断行为提起民事或行政公诉。

  (一)对行业垄断行为的民事公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行业垄断行为在我国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不分,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公用企业行政化,集管理者与经营者于一体,受利益的驱动,管理时漠视社会公共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以维护部门(行业)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主旨,随意扩大特种行业和专营行业的范围,包揽某类产品的生产权和经营权,以行政手段排挤其他企业参与竞争,形成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局面,并制定超出国际同类产品的不合理价格。公用企业作为垄断行业,在实际运营中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谋取不当利益,强迫交易,实施歧视行为,服务质量差。

  (二)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行政公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对市场经营活动有影响力的主体,出于地方或小团体的利益,违反法律或市场公认的市场规则,故意对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妨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行政垄断案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主管行政机关利用其审批、物资、信贷、税收优惠、价格双轨制中的优惠价格等权力,无根据地授予业务垄断权;采用越权的非法手段分割、封锁市场,排挤经营者,为了保护本地某项产业而禁止外地相同商品入境,或禁止当地原材料出境等。在此种情形下,有必要通过行政诉讼监督,制约行政机关滥用权力的行为。但受到不利影响的经营者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提起诉讼,这就需要检察机关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提起诉讼。

  (三)对市场垄断行为的民事公诉

  某一行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会逐渐出现一家或几家对行业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利用其绝对经济优势,实施限制或排除竞争行为,谋取高额垄断利润。这种垄断形式在我国已初见端倪,如1997年的VCD生产厂家的“圆桌会议”,1999年8家彩管厂订立的“北京联盟”,2000年6月9家国内彩电企业制订的最低限价等。这些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14条规定,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权益,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这种价格联盟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垄断,首先制约了相关企业的竞争,其次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上)

  (作者系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厅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