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正案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4:51:29  浏览:849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正案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正案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1988年4月29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88年5月14日贵州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根据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建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以下简称自治条例)作以下修改,请大会审议。
第一条 《自治条例》第二十条中“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修改为“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条 《自治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88年5月14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论性贿赂

欧阳效献


主题 :
性贿赂并非一种新型的贿赂犯罪,其影响并不亚于财产型贿赂,我国刑法没有此犯罪的规定,目前对性贿赂的打击可以援引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性贿赂的打击,最终还需在刑法修正案中做出明确的规定
关键词:
性贿赂,反腐败公约,打击
正文
在我国的刑法典及其五个修正案中,并没有规定对性贿赂的定罪处罚,但在司法实践中这种现象却非常频繁地发生,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即“每一个倒下的贪官后面都有一个女人”虽然不一定每一个贪官后面的女人都是性贿赂的实施者,但性贿赂的发生频率之高和 我国刑法惩治力度之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一、 性贿赂的定义
性贿赂包含性受贿和性行贿两个对行性的罪名。性受贿可以定义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接受他人提供非正当性服务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性行贿则可以定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不正当性服务”我国刑法第385条第一款对受赂罪的定义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第389条第一款对行贿罪的规定是“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这两条都是针对财物性贿赂犯罪做出的规定,但是贿赂的形式却远远不止财物一种,按照这两款规定,其他贿赂形式是不能按照贿赂犯罪来定罪量刑的。这就为那些利用美色进行贿赂犯罪的犯罪分子钻空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对性贿赂作出规定可以有效地堵上这一个法律漏洞。
二性贿赂的特征
(一)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次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要性服务,或者接受他人性服务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利用职务之便是受贿罪客观方面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利用职务之便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作出一定行为的资格,是权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具体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也即利用本人在职务上直接处理某项事务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受贿罪是利用职权的便利条件构成的。例如,负责掌管物资调拨、分配、销售、采购的人,利用其调拨权、分配权、销售采购权,满足行贿人的愿望,而接受他人性服务

(2)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即不是直接利用职权,而是利用本人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而本人从中向请托人索取或接受他人性服务行为。实践中,利用第三者职务上的便利,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亲属关系,二是私人关系,三是职务关系。至于前两种情况,利用的主要是血缘与感情的关系,与本人职务无关。对于单纯利用亲友关系,为请托人办事,从中接受他人性服务的,不应以受贿论处。在第三种情况下,则与本人职务有一定关联。受贿人利用第三者的职务之便受贿,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利用第三者的职务之便,必须以自已的职务为基础或者利用了与本人职务活动有紧密联系的身份便利。其二,是受贿人从中周旋使他人获得利益。根据司法实践,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一般发生在职务上存在制约或者相互影响关系的场合。
从受贿罪的客观行为来看,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1)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甚至是公然以要挟的方式强迫他人提供性服务。如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原分局长安惠君任职期间,多次以出外考察的名义,指定年轻英俊的男警员单独跟随她外出,期间向英俊下属作出性暗示。如顺其要求,回深圳后将迅速升迁;反之则升职无望,理由是“有待磨练”。

(2)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接受他人性服务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传统观点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但事实上并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则不成立受贿罪。同时认为,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已经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89年《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酌解答》也指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才能构成受贿罪。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据此,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指客观上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而不要求实际上使他人取得了利益。我们将这种观点称为旧客观说。旧客观说存在许多问题,如与受贿罪的本质不相符合,与认定受贿既遂的标准不相符合,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不相符合,于是有人提出,为他人谋取利益不是客观要件,而是主观要件(主观要件说)。但这种观点对刑法规定进行了扭曲解释,也容易不当地缩小受贿罪的处罚范围。因此,我们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仍然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其内容是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国家工作人员在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之前或者之后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以权换利的约定,同时使人们产生以下认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可以收买的,只要给予利益,就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为自己谋取各种利益。这本身就使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受到了侵犯。这样理解,也符合刑法的规定: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本身是一种行为,故符合刑法将其规定为客观要件的表述;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求是一种许诺,不要求有谋取利益的实际行为与结果;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一种许诺,故只要收受了财物就是受贿既遂,而不是待实际上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后才是既遂。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本身是一种行为。许诺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当他人主动行贿并提出为其谋取利益的要求后,国家工作人员虽没明确答复办理,但只要不予拒绝,就应当认为是一种暗示的许诺。许诺既可以直接对行贿人许诺,也可以通过第三者对行贿人许诺。许诺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虚假许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职权或者职务条件,在他人有求于自已的职务行为时,并不打算为他人谋取利益,却又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但虚假承诺构成受贿罪是有条件的:其一,一般只能在接受他人性服务后作虚假承诺;其二,许诺的内容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有关联;其二,因为许诺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约定。
我国刑法将贿赂的内容限定为财物,但将非财产性利益排除在外。不利于打击越来越严重的贿赂型犯罪。故将性贿赂纳入刑法体系势在必行。
(三)性贿赂的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当然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拟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由故意构成,只有行为人是出于故意所实施的受贿犯罪行为才构成受贿罪,过失行为不构成本罪。
三、性贿赂的法律依据
虽然我国刑法目前没有性贿赂的规定,但是根据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以全票通过决定的批准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15条的规定,凡是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不正当好处,以影响该公职人员作为或不作为的都规定为犯罪行为,而公职人员直接或间接索取或收受不正当好处的,以作为其执行货不执行公务的条件的,也被认为是犯罪。这其实已经把非物质利益纳入了贿赂犯罪的范围。作为一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的国际公约,自然成为我国的法律渊源,对我国公民都具有约束力。
四、性贿赂的定罪量刑
性贿赂不象财产型贿赂那样可以依据犯罪的数额来定罪量刑,但可以根据犯罪的后果和情节参照刑法386条和390条定罪量刑。

参考文献
高明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华新:《性贿赂的法律认定量刑与道德审判的软弱》(博客网.)


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昌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实施办法的通知

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


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昌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实施办法的通知

金政发〔2012〕98号



永昌县、金川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中央、省属在金各单位:

  《金昌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金昌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实施办法





                        金昌市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30日



金昌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和支持见义勇为行为,维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见义勇为人员,是指不负有法定职责和特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在抢险救灾、救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公民。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公民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市、县(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协调、组织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日常工作。

  公安、财政、卫生、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司法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第五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部队、其他组织和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以身作则,带头见义勇为。

  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客观宣传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弘扬正气、褒扬见义勇为人员,及时报道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有关活动。

  第六条 市、县(区)政府要设立见义勇为奖励保护基金。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通过以下途径筹集:

  (一)政府财政拨款;

  (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捐助;

  (三)其他合法途径。

  第七条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主要用于: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

  (二)伤亡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直系亲属的生活困难补助;

  (三)见义勇为宣传活动费用;

  (四)其他必要开支。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必须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员,可以申报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一)同正在进行的侵犯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和公民人身权利或者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使之减轻、免遭损害或者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

  (二)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制服或抓获通缉的罪犯、犯罪嫌疑人,侦破重大案件的;

  (三)在抢险救灾、救人活动中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集体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

  (四)其他在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稳定、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中表现突出的;

  (五)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第九条 见义勇为人员由行为发生地的市、县(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确认。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后,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有关单位、行为者本人和其他公民都可以在90个工作日内向见义勇为发生地的市、县(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举荐或者申报确认见义勇为行为。有特殊情况不能申报的,可延长60个工作日。申报时要提供身份证件,提交有关材料及证明。

  见义勇为的受益人、见证人和相关单位要如实为见义勇为人员的行为提供证明。

  第十条 县(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接到举荐或者申请后,要及时调查、核实。认为符合规定条件的,要自接到举荐或者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时限和程序进行调查、核实,并予以确认;情况特殊的,确认时限可以延长至60个工作日。

  对确认为见义勇为人员的,报县(区)政府批准,予以表彰、奖励。对不予确认为见义勇为人员的,县(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要向申报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县(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认为批准的见义勇为人员符合上级奖励标准的,自给予表彰、奖励之日起30日内报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

  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确认,并报市政府批准,予以表彰、奖励。不予确认的,书面通知县(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

  对有特殊贡献、重大贡献的见义勇为人员,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认为符合上级奖励标准的,自给予表彰、奖励之日起30日内报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见义勇为申请人对确认有异议的,可以向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申请再次确认。再次确认时间为60个工作日。再次确认为终结确认。

  第十三条 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给予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

  1.授予荣誉称号;2.颁发奖金;3.其他奖励。

  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分为市、县(区)二个等级,由同级人民政府授予,并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一)县(区)政府对见义勇为人员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并一次性发给1万元奖金。其中牺牲或致伤致残的,根据其在见义勇为中的表现,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量的奖金。其中牺牲人员发给其直系亲属;无直系亲属的,发给与牺牲人员生前认定有赡养、抚养关系的人员。

  (二)对获得市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一次性发给2万元奖金。其中牺牲或致伤致残的,根据其在见义勇为行为中的表现,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量的奖金。其中牺牲人员发给其直系亲属;无直系亲属的,发给与牺牲人员生前认定有赡养、抚养关系的人员。

  第十五条 获得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或者其配偶、子女,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升学、入伍、录用公务员、聘用职工等的优先权。

  第十六条 奖励见义勇为人员除本人要求保密的外,要公开进行。

  第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享有医疗保障、误工补贴、生活补助等优先权,其伤残抚恤、人身安全要受到特别保护。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人员,要及时予以援助和保护;对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及时护送到医疗机构,各医疗机构要及时抢救和治疗,不得拒绝或拖延抢救治疗。

  第十九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牺牲的,其医疗费、伤残补助、丧葬费、抚恤费和有关赔偿费用,要依法由加害人、责任人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支付。加害人、责任人无力支付或者没有加害人、责任人的,由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申请确认工伤,鉴定伤残等级。所在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所在单位应当参加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工伤保险待遇的规定支付相关费用。见义勇为人员无工作单位的,由行为确认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二十条 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在治疗期间,有工作单位的,单位要视为正常出勤,不得扣减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无工作单位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一条 负伤致残的见义勇为人员,无工作单位的,由民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评定伤残等级,并按有关伤残待遇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负伤致残的见义勇为人员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用人单位要给予适当调整。

  第二十三条 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符合烈士条件的,依照《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无工作单位的,由民政部门参照国家有关抚恤规定办理。

  牺牲或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见义勇为人员的近亲属的劳动就业,由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优先推荐,妥善安置;家庭生活低于当地城乡居民生活平均水平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四条 对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者协助侦破重大案件的见义勇为人员,本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需要特别保护的,公安、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第二十五条 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申诉,也可以向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申请法律援助。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负责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见义勇为行为不及时确认或者确认失误,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

  (二)对见义勇为人员不及时救治的;

  (三)拖延或者拒付见义勇为人员医疗费和其他费用的;

  (四)对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近亲属未予保密、保护,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打击报复、诬陷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

  (六)贪污、挪用见义勇为奖励、保护经费的;

  (七)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扣减见义勇为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其他福利待遇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对致残的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不进行适当调整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批评,责令其改正。

  第二十九条 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取消荣誉称号,收回奖金及相关补助。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2年12月1日发布的《金昌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实施办法》同时废止。